科研进展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打开新思路——神经干细胞移植需进行干预方能治愈脑病
发布时间:2009-04-24        浏览次数:324

       4 月23 日,复旦大学传来消息,由复旦脑科学研究院杨振纲副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利用大鼠实验,成功发现了神经干细胞在神经再生中的独特行为方式,为人工干预下通过神经干细胞迁移和移植治疗多种脑损伤疾病打开了新思路。

       最近10 多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人体的脑内终生都有神经干细胞,这为人们利用自体神经干细胞修复损伤的大脑带来了曙光。但实际情况是,受损伤的大脑并不能成功地自我修复。主流的观点认为,大脑之所以不能够成功地修复自己,是因为脑内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太少,只要想方设法扩增神经干细胞的数量,便可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许多研究工作均聚焦于此。然而,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杨振纲组发现,大脑不能成功修复自己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神经干细胞数量的问题,而是这些神经干细胞未能发育成“重建”神经系统所需要的特定类型的神经元。这一结果提示,若要利用神经干细胞进行治疗,就必须事先通过有效手段有目地使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发育成在受损脑区真正所需要的神经元。这一发现修正了神经干细胞研究领域内长期存在的片面认识,并为神经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复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干细胞理论有着突出贡献,而且还为神经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曙光。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22日出版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并被选为亮点文章重点介绍了这一重要进展。同时,历史悠久的美国《科学新闻》杂志也对此项科研成果进行了专门报道。

我们需要“砖头”而神经干细胞只能提供“石子”

       提起干细胞,绝大多数人就会想到造血干细胞,即俗称的“骨髓”。干细胞在人体多种组织中的发现、研究及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为治疗重大疾病乃至延长寿命带来了新希望。造血干细胞的移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白血病等的医治提供了有效的医疗手段。但是,复旦大学的研究证实,神经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神经干细胞并不具备如造血干细胞一般的全能性。

       研究人员在脑中风的大鼠模型中发现,它们极易受损伤的脑区是脑部的纹状体。纹状体内90%以上的神经元都是投射神经元,它们“个头”中等,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浑身上下长满了“刺”。而复旦的研究结果表明,由大鼠脑部自身的神经干细胞所产生的新生神经元“个头”都很小,身上几乎没有“刺”,并不是治疗纹状体损伤所需要的那种浑身带“刺”的神经元。这一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先前医生与患者普遍认为的成体神经干细胞可以产生任何类型神经元的观念需要修正。课题组成员刘芳博士和尤燕硕士,对记者做了一个更形象地比喻:“这就像一座房子倒塌后我们需要更多的砖块去重建它,但生产并运来的建材却是石子。”

       该研究工作的指导者、复旦脑科学研究院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发育研究组组长杨振纲副教授进一步解释道:“不论是在胚胎时期还是成年以后,脑部神经干细胞都只能产生一定种类的神经元。”据杨教授介绍,神经干细胞并不能像我们熟知的造血干细胞那样可在“全身到处流动”。并且,作为已知的人类体内最复杂的系统,仅大脑就有近1000 亿个神经元和十倍于此的神经胶质细胞。这1000亿个神经元又可以分为近1 万种不同的类型。人体要想制造出一个如此复杂而“完美”的系统,神经干细胞就不得不在胚胎发育开始时就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就使我们在成人脑内找不到一种能生产出所有类型神经元的“全能制造者”。

神经干细胞替代疗法治愈神经系统疾病的新思路

       有一个事实不容忽略,这就是神经元的“制造者”——神经干细胞毕竟终生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内。而随着基因技术与克隆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安全地利用一个皮肤细胞成功地变回到类似胚胎细胞继而成功地克隆出一个动物。近2-3 年来,来自日本、美国、欧洲和中国的众多科学家,都已经成功地完成了相关试验。鉴于复旦的研究成果,利用相关技术,科学家们未来将能够利用表观修饰等多种遗传学的手段,去诱导人体脑部的神经干细胞产生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所需要的神经元。

       举例来说,被称为中老年人“第三杀手”、全球有400 万患者(其中我国有约170 万)的尚无法治愈的帕金森病,将有希望通过对神经干细胞分化进行干预和可控移植的细胞替代疗法进行治疗。复旦的这一研究成果也为类似的神经退行性疾患者的细胞替代治疗打开了新的思路,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系列的科学进步都向我们预示着一个可预光明的未来——我们终将有能力在脑内把神经干细胞变成人们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利工具,尽管掌握这项技术的过程可能是艰难的。同时,杨振纲博士又明确指出,在此项技术没有取得突破之前,任何简单利用神经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治疗都应当十分谨慎。

科技创新平台为梦想插上翅膀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平台)是教育部“985 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目的是探究脑科学的奥秘、为人类健康造福。脑科学研究院的建立无疑为身怀梦想的年轻神经科学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舞台。2007 年3 月,在美国接受博士后训练的杨振纲博士应聘到脑科学研究院,担任青年课题组长,建立了神经系统发育与神经干细胞实验室。作为该领域的新兴研究力量,该实验室成员平均年龄未满30 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实验室已初步建立了1个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发生发育模型,2个神经系统疾病损伤模型。这次的研究成果是该实验室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第三篇通讯作者文章。

地址:上海东安路131 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21-54237398邮编:200032  邮箱:sklmn@fudan.edu.cn
Copyright © 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

Designed by   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