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图片
黄志力课题组与华山医院团队合作成功构建帕金森病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动物模型
发布时间:2020-11-13        浏览次数:985

      现实生活中,有人夜间睡眠常出现与人争吵、尖叫、歌唱、跌落床下、拳打脚踢甚至打斗等异常行为,伤及自身或床上伴侣,但其本人对此却浑然不知,民间常将其误读为“鬼附身”或“鬼压床”。事实上,这是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的典型临床表现。有研究证实,RBD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运动前驱期的重要生物学表型,可早期预测PD的临床转归,从而成为PD早期病程修饰的契机。由于缺乏能模拟RBD特征的动物模型,限制了RBD病因、病理生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

  黄志力课题组与华山医院王坚团队合作,从基础睡眠环路精准定位小鼠SLD核团的解剖学部位,在此基础上,从RBD向PD临床病理转归的角度,通过向小鼠脑桥被盖核(SLD)定向注射-突触核蛋白预制纤维体(PFFs),成功地构建了以SLD核团局部-syn病理性沉积和功能性神经元进行性丢失为组织病理基础的突触核蛋白病理性RBD小鼠模型。不同于现有的“静态” RBD动物模型,该小鼠模型可“动态”转归,出现帕金森样行为及组织病理表型,成功模拟了RBD发生、发展及其向帕金森样表型转归的完整病理生理学过程(图)。该模型的成功构建,不仅有助于阐明RBD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开发具有病程修饰作用的PD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的模式动物。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1月11日发表在国际知名神经病学期刊《BRAIN》(DOI: 10.1093/brain/awaa283)。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沈岩、助理研究员郁文博和沈博医生为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黄志力、王坚和多伦多大学James Koprich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实验动物研究等课题的共同资助。


. a-突触核蛋白病理性RBD小鼠模型的制备及向帕金森表型转归示意图。OB-嗅球;PFC-前额叶皮质;RSG-后扣带回;Hippo -海马;SNc-黑质致密部;DRN-中缝背核;SLD-脑桥被盖背外侧下核;LC-蓝斑核;GiV-腹侧巨细胞网状核;DMX-迷走神经背核。


地址:上海东安路131 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21-54237398邮编:200032  邮箱:sklmn@fudan.edu.cn
Copyright © 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

Designed by   维程互联